第3章备孕多久精子质量最佳?
另方面又要划清二者的界限,禁锢、压制感性自然的要求。
所谓寂者,实指虚灵明觉之心,即未发生感应作用时的心理状态。二者有何关系呢?他说:变识为知,识乃知之用。
在他看来,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良知就是自我意识,它是主体所固有的,不必依靠外界知识。所谓范围天地,并不是为天地万物划定一个框框,心体本无形体方所而具有感应能力,虚以通变,不为典要。多识前言往行,所以畜德,畜德便是致良知。虚寂原是良知之体,明觉原是良知之用,体用一源,原无先后之分。认识为知,识乃知之贼。
反过来说,万物也只能以心为用,以良知为用,这就构成了主客内外的统一关系,即所谓内外合一之学。人禀气之秀,故为万物之灵,良知便是这种灵气的表现其他如理气、体用、太极、阴阳、动静、性情等范畴,无不如此。
就是说,它不是以概念分析和判断推理为特点的逻辑思维,而是靠灵感,即直觉和领悟把握事物本质的非逻辑思维。杜威很强调在实际经验中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主张把逻辑和伦理结合起来,把对事物本质的信念和对价值的信念结合起来,以此反对单纯的逻辑分析思维,但他仍提倡逻辑上的演绎法和科学假设等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这当然不能用思维自身的原因去说明,但思维惯性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这正是传统思维的特点。
它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念似有某种联系,但也有重大区别。而中国的传统思维则从来没有把理论思维和道德意志区别开,也没有把心理学与先验论区别开,道德理性既是心理的(心理经验),又是先验的(形上本体),理论思维和意志行为是合而为一的。
在传统哲学看来,语言产出于物象,又是表达物象的工具,但物象又表现了无形无象的本体意义,语言只能间接地通过形象表达本体意义,但语言本身只是符号,并无意义(言不尽意派),或者说,语言所指称的意义,必须通过象这个中介。他们所谓的体用性情之说,主一无适、静中体验和诚明两进之说,都是把情感和认知合而为一,引向道德人性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从而实现与自然法则、宇宙本体的合一,也就是把情感体验和本体认知合而为一。《周易》提出了整体论的初步图式,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阳两爻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并且具有初步的时空态和自我调节作用,但它和占筮等宗教迷信尚未分开。从形象符号把握本体意义 与直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还有意象思维。
但这是一种广义的认知,不仅包括主客体的对象性认识,而且包括本体论的存在认知和评价认知,既包括自觉的理性认识,也包括非自觉的非理性认识。按照传统思维,主体自身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这当然不是说,传统思维方式是先验的或自来如此的,恰恰相反,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佛教本是沙门不敬王者的宗教思想,但它终于变成了不仅敬王者,而且尊王教的世俗化宗教。
这就使传统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思维按照主观情感需要所决定的方向而发展。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维,则是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实践性思维,它把人的思维同道德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思源于行而行中有思,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一方面它是超验的,另方面却又是经验的。儒家所追求的孔颜之乐,就是这种自我反思型的情感体验,这被认为是人生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传统思维强调结构–功能,而不是实体和元素,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所承认。正因为如此,以概念分析为特征的纯粹理性思维,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知行合一为特征的实践理性思维形成了强大的传统。但传统思维却停留在已有的历史结论和固有模式中,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权威的结论为信条,因而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和发展。思维模式对文化的塑造力 很多人开始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问题,这无疑是重要的,也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孔子以述而不作为思维原则,孟子则言必称三代,道家提出回到原始自然状态的真人文化,庄子的批评精神是以否定一切文明的姿态出现的。因此,语言符号和直觉顿悟的关系只能是: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周易》为传统文化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模式,其中也包括意象思维。就其基本模式及方法而言,它是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
就其基本程序和定势而言,则是意向性的直觉、意象思维和主体内向思维,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传统,而且是一种权威崇拜和信仰。
其思维定势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它不是自然机械论或因果论,而是有机生成论和目的论(并非西方那样的神学目的论),即不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架自动机,而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如果说孔子的仁智之学强调思维和实践的联系,那么孟子实际上提出了思维和实践合一说,他的心之官则思,与其说是强调思维的能动性,不如说是把思维同修养合而为一、把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合而为一。传统思维的特点,则是把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等于说,以认知功能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没有任何区别。两汉以后,由于独尊儒术,儒家六经成为神圣的经典,对儒教的归依便代替了宗教信仰。
不重视运用逻辑语言,却很重视形象语言(玄学家称之为妙言)。理学家的宇宙模式和天人一理、天人一气的天地万物一体说,正是这种整体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影响了思维的整个进程和方向,使之变成了主体意向性思维。恰恰相反,他把情感和自然合而为一了。
这知是指仁义之知,行是指圣人之行,唯圣人不求知天[5],说明他并不是以认识自然而是以道德实践为其思维的根本任务。[18] 王弼:《老子旨略》。
因此,确切地说,乾、坤是象,说出或写出(文字)的乾、坤等等,则是言。求稳防变因循保守的整体观念 经验综合的结果是,把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表现为整体思维。但是,当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并且被普遍接受之后,它就有其相对的稳固性,成为一种不变的思维结构模式、程式和思维定势,或形成所谓思维惯性,并由此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一切文化活动。它主张一切为了实践,讷于言而敏于行[1],极高明而道中庸[2],精义入神,以致用也[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观点,强调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改造人自身,并否定了思维的先验原则,而传统思维则强调人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并在自我改造中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历史上虽然出现过一些批判的思想家,但寥寥可数,而且变成了罪人。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它的优点,因为它重视经验归纳而反对纯形式的概念演绎,但由于它只着眼于整体结构而忽视概念的分析,只强调概念的内涵而不重视它的外延。传统思维并不重视形式逻辑的无矛盾或同一律,却善于发现事物的对立,并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以此求得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它一方面表现为不断的怀疑、批判和否定,另方面运用理性、想象和科学信念,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和方案,这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思维所固有的功能。
友情链接: